点滴

点滴

这是一个杂文专栏,目的是为了发表一些不适合在专栏中发表的内容,其性质为一个免费的,不定期更新的专栏。

时值巴尔的摩Drupalcon的第一天,写这个专栏的发刊词似乎格外有纪念意义。那么,就请听我说一件小事儿。

今年的Drupalcon上,非常幸运的能够接待从国内来的郑俊老师,虽然年龄比我小,但是由于在大学工作的缘故,我总觉得叫老师更加亲切。在Drupalcon开始的前一天,我载着郑老师去霍普金斯大学参观,顺道还去了艺术博物馆。

郑老师是那种第一次看到Now I Code首页动画,还没等到动画结束,就迫不及待的往下拉的那种人——这是典型的开发者的举动,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设计和艺术这一类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虽然,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率的承认这一点——所以,当郑老师自己提出要去艺术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点小惊讶的。

然而,刚走进展厅中我就发现,我完全跟不上郑老师的速度,经历了两次拖他的后腿失败之后,我也就放弃了。郑老师自己的意思是,这些东西,他看不懂,所以就看得比较快。因此,最后我们走马观花的把整个博物馆看完也只花了40分钟。

我和郑老师面对着同样的展品,却有着非常不同的感受。这个情况其实和大家遇到Drupal的时候是很相像的。如果你不懂PHP,那么在你的眼中,除了文件数量和体积不一样之外 ,Drupal7和Drupal8其实也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你懂PHP你一定知道Drupal8的创新之处,并且能如数家珍似的把这些特点讲给我听。

尽管如此,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我依然会偶尔为郑老师进行一些讲解,并不是我懂得比他多,而是在我眼中,看到的东西比他多,或者说接收的信息比他多。看看下面这张图,你会有什么感想?

yanxun

 

 

比如,上图。我把郑老师拉到这幅画的面前,我问他,你觉得这画是怎么画的?他看了几秒以后说不知道。然后我说:我推测,这幅画是用火烧出来的,如果不相信,我们可以仔细读一下旁边的英文说明。于是我就开始在那段英文中找fire这个单词,居然还没找到,正在我有一丝疑惑的时候,我们同时发现了下面有一个落款是“...smoke…”。所以,这就证明了我的推测是正确的——当然,并不准确,因为可想而知,画家是用冒着黑烟的类似蜡烛的东西,置于画板下方,并且隔开一段安全距离,以使得画纸不会被点燃,然后把画纸的不同部位熏黑,以达到作画的目的。

后来我还在几幅油画的前面向郑老师讲述了,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和人眼运作方式的相似之处。还有,小孔成像技术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影响,并进而发展出后世的照相技术等等。我发现,当郑老师了解了这些相关信息之后,他明显的对展品有了更强的共鸣。脸上也浮现出那种由衷的“啊哈,原来如此啊”的表情。

所以,你并不需要知道如何画画才能懂得如何去欣赏一幅画,比如上面的画,你只要能看出它们是用烟熏的方式绘制出来的,你就能更好的感受到画中所存在的艺术气息。

其实每个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会像郑老师看博物馆,或者晴空读Drupal源代码那样——我们会表现出以下特征:不耐烦、不自信、疑惑甚至压抑。

Drupal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很长的学习周期和很高的学习成本,甚至直到现在,我对于初学者的建议依然是先学好英文、再去学PHP、最后再来学Drupal。那么,在这个阶段的初学者怎样才能更加耐心更加自信,消除疑惑和压抑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听听 Now I Code 团队的资深Drupal专家来为你讲述一些Drupal的相关信息。就好像,当你在一个不太了解的博物馆中参观时,有一个懂行的人在旁边为你讲解一样。

因此,在这个专栏中,我们不会去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也就是“How”的问题,而是给你说一些“What”和“Why”的信息。

比如,Drupal Association的运作方式,Drupalcon里的最新动向,社区行为规范,以及社区的冲突解决方式等等。当然,因为我们的内容并不仅限于Drupal,而每位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余,都会有那个“啊哈,原来如此啊”的瞬间,我们会把这些生活和学习的“点滴”记录下来,与你分享,伴你一起学习编程,学习Drupal。

以下是另外两件展品的照片,如果想观看更多关于本次巴尔的摩Drupalcon的照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nowico,或者直接扫描本文第一张图片中的二维码。

guan'yin

 

horn

 

本书共27小节。


评论 (3)